在全球旅游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消费需求日趋多元的背景下,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创新转型的关键阶段。经历多年高速扩张后,行业增速逐步放缓,以娱乐功能为核心的传统运营模式,已难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对文化价值与情感体验的复合性期待。如今,主题公园正从游乐体验,转向集文化表达、情感连接与互动参与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
由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2025)》将于2025年11月21日正式发布。报告立足于体验经济与创新生态的理论框架,结合详实的数据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对我国主题公园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和趋势研判,旨在为行业管理者、投资方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性、客观的决策参考。
行业变革的时代信号
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重塑游客的沉浸体验和企业的运营模式。同时,游客的关注点也从“功能娱乐”转向“文化认同”与“情绪价值”,推动主题公园迈入以文化驱动为核心的“体验升级”时代。
在这一转型背景下,行业竞争的焦点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由过去对规模和资本实力的比拼,逐步转向围绕内容创新、文化深度和品牌影响力的综合竞争。相较于欧美成熟的IP主导型运营模式,中国主题公园正经历从“模仿扩张”走向“本土表达与文化原创”的转型。这不仅反映了经营理念的更新,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再构建与传播新路径。
系统研究与科学评估
《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2025)》建立了覆盖投入规模、品牌影响、运营绩效等关键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国范围内90家特大型与大型主题公园进行了系统分析,涵盖各主要区域与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项目。
报告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从发展格局、区域结构、创新路径到文化呈现等多个层面展开系统梳理,提炼出在多元市场环境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机制。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对照国际领先实践,深入探讨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背景下,适合中国市场的创新战略与文化路径。
挑战与机遇并存
报告指出,行业当前仍面临多重结构性难题。部分主题公园存在高度同质化现象,过度依赖大型娱乐设施,缺乏内容原创与品牌辨识度,导致游客黏性不足、运营压力上升。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亦较突出:一、二线城市凭借资源集聚与客群优势,在内容创新方面表现活跃;而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则因区位条件与管理能力限制,面临投资回报率偏低、品牌影响力不足等挑战。
与此同时,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正成为推动行业提质升级的关键动能。从内容生产到游客互动、再到智能化管理,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渗透主题公园的全链条流程。跨界合作与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也促使主题公园更加深度地融入城市文旅生态,形成“文化-旅游-科技-商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从规模扩张到文化引领
可持续发展正成为衡量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这不仅关乎资源使用与环境管理,也体现企业对长期价值创造与稳定增长的理解和追求。
报告认为,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入以质量提升与价值塑造为导向的发展新周期。未来的竞争优势,不再源自资本投入或设施升级,而取决于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品牌塑造的持续性,以及创新能力的系统积累。
在市场结构日益多元、消费行为日趋理性的状态下,主题公园唯有通过文化赋能、差异化定位与精细化管理,才能构建独特而持久的竞争壁垒。能否在体验过程中激发用户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正成为决定其品牌黏性与可持续吸引力的核心因素。
结语:迈向文化驱动的新阶段
《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主题公园行业正逐步迈入数据驱动与理性治理并重的新阶段。报告通过详实的数据支持、系统的评估模型与典型案例研究,构建了可应用的行业分析框架,既为企业的战略优化提供方向,也为政策制定与投资判断提供坚实支撑。
在文化创新与科技演进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主题公园正从“游乐场”演化为“文化体验场”,从功能娱乐走向深度共鸣与价值传递的融合场景。未来,谁能在创新、文化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谁就将有望引领中国主题公园迈向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发展新阶段。